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>> 科研进展
科研进展
科研进展
【JMPS】非对称载荷波形下316L不锈钢的蠕变-疲劳相互作用研究
发表时间:2025-09-22 阅读次数:98次

GB/T 7714      

Wu F, Liu Y, Zhang H, et al. Macro- and Micro-Mechanical Perspectives on Creep-Fatigue Interaction in Type 316L Stainless Steel[J].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, 2025, 106353.

MLA     

Wu, Fan, et al. "Macro- and Micro-Mechanical Perspectives on Creep-Fatigue Interaction in Type 316L Stainless Steel." 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 (2025): 106353.

APA     

Wu, F., Liu, Y., Zhang, H., Skamniotis, C., Chaudry, U. M., Douglas, G., Kelleher, J., Wisbey, A., Spindler, M., Chevalier, M., & Chen, B. (2025). Macro- and Micro-Mechanical Perspectives on Creep-Fatigue Interaction in Type 316L Stainless Steel. 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, 106353. 

背景简介

高温环境下运行的核电和化石燃料电站设备,常常面临蠕变与疲劳的耦合作用。尤其是在核反应堆等高温关键部件中,循环热机械载荷会导致寿命缩短和结构完整性下降。奥氏体不锈钢(如 316 系列)因其优良的高温性能被广泛应用,但其蠕变-疲劳交互机理仍存在认识不足。已有研究表明,应变幅、应变速率、拉伸保持时间以及载荷波形都会显著影响疲劳寿命。然而,以往关于非对称加载波形(如慢拉伸-快压缩,S-F;快拉伸-慢压缩,F-S)的蠕变-疲劳行为研究十分有限。本研究正是针对这一空白展开,旨在揭示 316L 不锈钢在非对称载荷下的变形机理及损伤机制,为高温结构完整性评估提供依据

成果介绍

(1)宏观力学行为差异显著: 在 550°C、应变幅 ±0.6% 条件下,开展了慢拉伸-快压缩(S-F)与快拉伸-慢压缩(F-S)波形下的疲劳与蠕变-疲劳实验。在纯疲劳条件下,S-F 试样的失效循环数明显低于 F-S 试样,而在引入 60 分钟拉伸保持后,这种寿命差距进一步拉大。S-F 波形表现出更强的寿命削弱效应,其寿命缩短幅度与对称波形下引入拉伸保持的情况相当。这一现象为缩短蠕变疲劳试验周期、降低成本提供了新的实验设计思路

图1 载荷波形对 316 不锈钢在高温下失效循环数的影响

 

(2)断裂形貌与损伤机制: 通过扫描电镜与 X 射线断层扫描的分析发现,S-F 蠕变-疲劳试样的断口以沿晶断裂为主且内部缺陷体积分数更高。进一步的定量统计表明,S-F 蠕变-疲劳试样中等尺寸(10–40 μm)微裂纹数量比例最高,且裂纹萌生多位于晶界处。这种损伤特征与沿晶空洞和裂纹的快速积累密切相关,解释了其更短的疲劳寿命。

 

图2 疲劳及蠕变-疲劳试样的 X 射线断层扫描(XCT)分析结果。(a) 代表性缺陷三维可视化图;(b) 疲劳和(c) 蠕变-疲劳试样的缺陷体积当量直径与球形度分布;(d) 缺陷数量分布对比图

 

(3)晶粒尺度的变形不相容性: 中子衍射实验结果表明,在 S-F 波形的拉伸驻留阶段,晶粒尺度的变形不相容性更为显著。相比 F-S 波形,S-F 波形下晶粒间的应变协调程度更低,导致局部应力和应变集中。这种晶粒间的不相容性为晶间损伤的积累提供了条件,从而加速了裂纹的萌生与扩展。

 

图3 应力保持对 {200} 晶粒族应变演化的影响,表示为各应力保持起始时晶间应变相对初始值的变化

 

(4)晶体塑性模拟验证: 基于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的计算结果与实验观测高度一致。模拟表明,S-F 波形在饱和循环的峰值拉伸应变下,位错密度最高,达到约 186 μm⁻²,而 F-S 波形对应为 147 μm⁻²。这种位错密度差异直接导致 S-F 试样在宏观上呈现更高的拉伸应力幅,也从微观机制上揭示了其更严重的损伤积累过程。

 

图4 晶体塑性模型与疲劳试验对比:(a)首循环至饱和循环的峰值拉伸与压缩应力;(b)首循环与饱和循环峰值拉伸应变下的晶体塑性模拟位错分布

 

(5)寿命预测方法对比: 在蠕变-疲劳寿命评估方面,对比了两种常用方法:延性耗竭法(ductility exhaustion)与时间分数法(time fraction)。结果表明,在非对称载荷波形条件下,延性耗竭法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寿命,尤其是对 S-F 波形下的寿命下降趋势捕捉更为精确;而时间分数法则普遍高估了寿命。这为未来复杂载荷条件下的蠕变-疲劳寿命预测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工具。

 

图5 (a)非对称加载波形下蠕变–疲劳试验失效时的疲劳、蠕变及总损伤对比(时间分数法与延性耗竭法);(b)蠕变–疲劳试验的损伤交互图

 

致谢

本研究获得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理事会(EPSRC)青年学者基金项目(EP/R043973/1,授予陈博教授)的资助。作者感谢英国 ISIS 中子源提供 ENGIN-X 实验机时(RB2010070),以及英国高温设施(HTF)联盟在蠕变–疲劳试验机使用方面的支持。同时,感谢莱斯特大学提供先进显微设施,并特别致谢 EPSRC 战略设备计划(EP/X014614/1)对 Hercules 平台的资助与支持。本文第一作者:吴凡(英国莱斯特大学),通讯作者:吴凡(英国莱斯特大学),陈博教授(英国南安普顿大学)

本期小编 吴 凡(整理)

董乃健(发布)